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规范标准

气象标准体系构建与标准化发展规划解读

分享到:
来源:http://www.chiwz.com 统计浏览次数中,请稍后... 发布时间:2014-03-17 11:06:02

  2009年6月26日,《嘉宾访谈》栏目特邀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志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以及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宋连春,对《全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与2009年至2011年标准化发展规划》进行深度解读。图为访谈现场。

  时间:6月26日下午

  嘉宾: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王志强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肖子牛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 宋连春

  主题:气象标准体系构建与标准化发展规划

  主持人:中国气象报记者简菊芳 谈媛

  摄影记者:中国气象报记者刘晓林

  今年4月,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与2009年至2011年标准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今后三年气象标准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加大对《规划》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力度,让广大气象工作者、全行业以及全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掌握并自觉贯彻实施好《规划》,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志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以及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宋连春三位嘉宾对《规划》进行深度解读。


  标准是经协商达成一致、由公认的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规划》是气象标准化工作的依据

  主持人:说起标准和气象标准,很多人都不一定熟悉。首先请王志强司长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在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气象标准化起到哪些作用?气象标准化委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有哪些?

  王志强:标准,通俗地讲就是一份规范性文件,但这个规范性文件与行政类的文件又不一样,主要是技术性的规范性文件,少则三四页纸,多则十几页。一份规范性文件能否成为标准,它需要具备几个前提条件。首先,它必须是经过协商一致达成的文件;其次,要由公认机构发布;第三,它必须是能够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部门内部发一个规范,只有你一个人或几个人使用,今天能用明天不能用,都不能成为标准。

  主持人:标准和我们说的标准化是一回事吗?

  王志强: 标准化是一项制定条款的活动,因此,制定标准的过程就是标准化,标准化不仅是得到一份标准,并且还要推进标准的应用。标准化的内涵更广一些,它包括标准的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发布和实施使用等9个步骤。标准到了一定的年龄,还要经过修订,由公认机构,比如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重新发布。

  标准化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离不开各个领域懂行的专家。因此,标准的审查、制定、修订主要依靠由这些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来承担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国家级的标委会,此外还有行业、地方和企业的标委会。中国气象局负责筹建并设立了秘书处的国家标委会现在有7个。它们的职责,简单地讲,就是负责建立所属专业领域的标准化体系,还要提出标准修订的计划和规划,组织专家进行制订、修订和审查工作。技术委员会也有责任做好标准的宣传、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这些环节对整个标准化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

  主持人:王司长,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次《规划》出台的基本情况,不知道这个规划是气象部门第几部关于气象标准化方面的规划?它对今后的气象标准化工作具有哪些指导意义呢?

  王志强:可以明确地讲,这是气象行业的第一个标准化规划,已由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签发。规划分两部分,一是体系,二是规划。体系部分包括了构建这样一个气象标准化体系所依据的原则、采用的方法等,同时也给出了气象标准大体系下的分体系、子体系,以及相关领域,还包括一些项目目录。在发展规划中,主要反映2009—2011年三年的气象标准化怎么发展,有哪些重点任务,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等等。

  《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了《规划》以后,标准化工作就有了依据,能有序开展,不管是年度计划还是气象标准化工作,都要以这个规划为依据。

  6月26日,《嘉宾访谈》栏目特邀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志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以及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宋连春,对《全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与2009年至2011年标准化发展规划》进行深度解读。


  标准化的工作对防灾减灾起到支撑作用 探测仪器的标准是气象观测系统的基石

  主持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是气象部门重点工作。能否说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首先要做好气象标准化工作?如果可以的话,请肖主任为我们介绍气象标准化在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作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肖子牛:气象部门的现代化工作,要由标准化的工作作为支撑,标准化工作渗透到气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各个领域。气象部门现在的两大核心任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两项工作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支撑。标准化工作,不仅支撑整个气象现代化建设,而且也对防灾减灾起到支撑作用,因为有了标准以后,我们就能更好地把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整个社会。通过标准化的规范,标准化的体系,整个社会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定和规范的含义和内涵,能够更好地应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主持人:气象工作和服务离不开准确的探测资料。很多网友非常关心的是,标准在气象探测中的地位和作用?请宋主任为我们解释。

  宋连春:探测是整个气象业务、科研工作的基础,准确可靠的探测,不仅能提高预报的准确率,还能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要获得准确可靠的资料,靠的是气象仪器,气象仪器能否稳定可靠、高精度运行,靠的是标准。所以探测仪器的标准应该说是气象观测系统的基石。有了这样一个标准,我们的装备就能够根据业务的要求来完成探测任务,确保气象探测人员能够准确,可靠、科学、可用。


  气象标准体系分为13个分体系 渗透到气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主持人:《规划》中确定了今后三年气象标准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能否请王司长介绍一下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别是什么?也请王司长为我们勾画一下未来我国气象标准化发展的蓝图,并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框架。

  王志强:我们对气象标准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这样设定的,经过3到5年,要基本建成一个气象标准体系。这包括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在这个体系中各种标准要相协调、相统一,指的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要统一,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另一个含义是:这个体系不能是一个空的架构,必须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一定要有一些具体的目标,比如,每年能够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0项左右,气象行业标准40项左右。比如,将气象标准制定的周期控制在3年左右,把标准的年龄控制在5年左右,也就是一个标准从发布那年起到第五年的时候,该修订的就要修订,该废止的就要废止,这也是对技术发展的一种适应,是从事标准化工作所应持有的一种科学的态度。

  现在,国家对标准体系的建设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任何一个行业要做标准化工作,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体系的构建。我们现在把气象体系按领域不同划为13个分体系,具体包括,气象基础与综合、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气象基本信息、气象防灾减灾、气候与气候变化、卫星气象与气象遥感应用、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风能太阳能资源的监测预报评估,另外还有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大气成分监测预警与服务以及气象影视服务。每个分体系下又有若干个子体系,子体系还可以细化。总体来看,气象的专业化程度高、分工很细、学科发展也比较齐全。因此,其标准体系难免要庞杂一些,但是不能因为庞杂而导致工作忙乱,怎么办呢?我们主张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忙而不乱,在稳态中把握动态,在复杂中把握简化。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这个标准体系和子体系建好了,建得合理科学了,气象标准化的工作就会真正驶入正轨,并有可能驶进快车道,这对整个气象事业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6月26日,《嘉宾访谈》栏目特邀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志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以及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宋连春,对《全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与2009年至2011年标准化发展规划》进行深度解读。


  气候领域风能太阳能相关标准的建立尤为紧迫 抓住标准的主线完善探测装备的标准

  主持人:目前与气候有关的工作,比如季风,积雪,海温监测,还有干旱等灾害监测预警等,是否具备相应的标准?在气候与气候变化领域,有哪些标准的修订显得极为紧迫?

  肖子牛:关于气候的监测包括气候变化的监测,现在在科学上已经有一些规定,或者有一些规范。但作为我们国家的标准,很多还是有所缺失的。在这个领域里面,确实要加强标准化的建设和规范标准的制订。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是各国政府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更重要的是主动去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气象局非常重视这个领域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再生能源最主要的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的监测、评价、预测和服务的标准的建立非常重要,也非常急迫,是未来这个领域的工作重点。

  主持人:气象观测资料是开展预报和服务的基础。目前,气象探测仪器的标准是否完备?还需要完善哪些标准来确保观测资料的统一?

  宋连春:坦率地讲,气象探测的标准滞后于观测系统的发展。过去因为缺乏标准,使得现有的业务装备仪器的型号、数据的格式不一致,产品应用发挥得不够。所以,尽快制订探测方面的标准包括网的建设标准非常重要。现在,整个观测系统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期,以前的一些标准规范,都基于人工观测为主。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修订新的标准,来适应我们自动化观测业务的要求。

  第二个方面,针对新的探测装备,要制订新的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基础之上,进行考核,应用到业务装备上。以前我们也吃过了没有标准的苦,比如装备着急上马,维护起来非常困难,故障修复时间长等等。作为技术力量,在将来的工作当中,我们要坚持这样的原则:没有标准,业务装备不允许上。管理部门也建议我们,在每个新的仪器探测装备优化之前,都要制订标准,所以一定要抓住标准这条主线,使我们探测装备的标准更加完善。


  我国缺乏一支专业化的标准建设队伍 加大经费投入、培训力度、采取激励性措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主持人:《规划》已经制定,关键就是按照要求执行这个《规划》中的内容。三位嘉宾能否结合实际工作分别介绍一下,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贯彻实施《规划》从而使之真正发挥作用?

  肖子牛:刚才谈到,我们在气候变化领域非常重要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其中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现在,在中国气象局法规司的指导之下,我们在积极申报太阳能标准化委员会,与此同时,积极组织专家,出台一批当前非常需要的关于风能、太阳能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急需的标准规划。

  王志强:对于主管气象标准化工作的职能部门,在规划出来之后,要聚精会神抓两个字,就是落实。这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从管理层面来讲,很多东西是原则性的,还要经过细化。第二个层面要抓机构建设,比如刚才肖主任说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标准化委员会的建设等。此外,还有气候与气候变化、大气成分、气象影视方面的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也要抓紧申报、筹建。同时,我们要运行国家标准委已经批准的标委会,比如气象防灾减灾、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气象基本信息标委会,这些标委会的秘书处都设在中国气象局。另一方面,标准化的工作,大家谈的很多,但是真正从思想意识层面,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标准化规划出来之后,要加强宣传,比如利用电视、广播等重要媒体,还有像今天的这种访谈形式,对标准化规划开展宣传。中国气象局各职能机构,也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把标准的实施、新标准的制定和现在的业务、服务紧密结合,与研究计划、工程项目结合。举个例子,比如将来在做行业专项、新技术推广项目的时候,都要将标准结合进去,这样才能使新标准的制定有切入点,已有标准的实施有落脚点。

  宋连春:我们首先要学习领会规划里面的内容。像王司长说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树立规划标准的意识。其次,我们将组织制定跟气象探测有关的一些急需现代业务装备,比如探测装备的标准。

  第三,在目前标准的基础之上,真正按照标准来生产、装备气象仪器。

  主持人:目前,我国气象标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哪些?

  王志强:总体上,气象标准化与国家的标准化工作整体比起来,与其他一些行业比起来,起步晚、起点低、差距大。在1998年之前,我们只有一项国家标准。应该说,气象标准化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是新世纪之后的事情,因为《气象法》对标准化有了要求,步子迈得比较大则是近几年的事情,因为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规定了气象标准化的任务,特别提到:要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所以,有了这样的政策环境,尽管时间短,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势头也非常好。

  你问到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是我们缺乏一支专业化的标准建设队伍。现在都是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在做标准,好处是标准跟科研、业务、服务结合密切,劣势也很明显,就是标准建设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起来要慢得多。

  主持人:是不是其他行业或部门,都有一个很大的机构在专门做标准化工作?

  王志强:不是所有部门都有,但一些大的行业或部门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化研究院,规模不小。这样的研究院,不仅自己做标准,也统筹各方面的专家,一起做这个标准,那就很有成效。当然,机构也不是万能的,这就是第二个问题,我们在经费的保障方面需要更大的投入。第三个问题,刚才宋主任也讲到了,在我们的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科研人员中要更加深化标准化意识。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忘掉。第四个问题,真正促进标准化工作,能够把激励性的措施跟标准化结合起来。如果做标准,对气象工作者的业务服务产生很大作用,应该有激励措施,比如与职称评定挂钩。

  主持人:全国气象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建设需要一支有专业素质的人才队伍。有网友关心的是,目前,从事气象标准化工作的工作人员有多少?《规划》中是否有相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王志强:刚才讲到,专门做气象标准化的人员很少。我们又在一线工作的有一支非常好的队伍,他们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业务的同时,抽出时间开展标准工作,他们的标准化成果也是非常高的。这也不妨作为气象标准化建设的一条路子,与业务服务更好地结合。既然这支队伍是在业余时间开展标准化工作,关键是怎么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我们就要加强培训,让科研人员、技术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标准化知识。毕竟做标准、制定标准,与做预报、做科研是不同的,是非常靠近法规工作的一种技术性工作,一字一义,要很严谨,同时要讲程序。

  6月26日,《嘉宾访谈》栏目特邀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志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以及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宋连春,对《全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与2009年至2011年标准化发展规划》进行深度解读。


  《规划》实施的成功案例:热带气旋标准以及风廓线雷达标准

  主持人:《规划》的制定和颁布需要各部门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这关键在于宣传与实施。三位嘉宾能否通过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例子给我们做一介绍?

  肖子牛:标准不是为了制定而制定,更重要的是实施,从而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中国气象局和各个省气象局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的推广和贯彻落实。我们实际上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国家标准,比如说热带气旋等级、气象干旱、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的国家标准等。这些国家标准在通过我们的业务和服务工作,包括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中,热带气旋的标准可能大家接触得比较多。做好热带气旋的标准规范后,防灾减灾的各个部门就能知道,哪种台风强度多大,带来的危害多大,等等,从而采取非常适合的应对措施,去疏散群众,组织躲避可能带来的灾害。这是标准非常成功的例子之一。通过服务,以及和各个部门的共同推动,可以使标准在落实中扩大宣传,在宣传中得到落实。

  宋连春:我们在实际业务当中,深深体会到标准的重要。刚才提到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的问题,新一代天气雷达是先建设后制定标准。《规划》出来以后,我们完全按照新的要求,比如说马上要布设的风廓线雷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地面摇杆装备,对于我们的预报具有非常强的促进作用。在装备布置之前,标准已经出来了,相信风廓线业务雷达应用以后,将来对风廓线雷达的维护维修,肯定会更规范、更便捷。

  王志强:我补充一下,怎么能够把标准宣传好、实施好,除了刚才讲的统筹规划、培训和激励之外,还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把培训前移,提前对科研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另一个就是在现有的气象专业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增设一些关于标准化方面的公共课程,南信大和成信院在这方面都有一些基础和资源,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发挥作用,坚持几年就能看到成效。

  在风廓线雷达布置之前,标准已经出炉。图为风廓线雷达。来源:气象出版社

  主持人:如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规划》有不解之处,他们可以从那些地方或者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有关内容?

  王志强:《规划》的相关内容我们会在网上发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就有气象标准化的网站,其中有对规划的解读,还有标准化的科普知识以及标准化的项目。


  我国鼓励及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气象专家可积极参与世界气象组织中制定全球标准

  主持人:我国气象标准化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哪些合作和交流?《规划》对加强国家之间气象标准化有何要求?

  王志强: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标准化工作跟国际上的标准化相比,要落后一些。但最近几年,工作力度非常大,每年投入也非常大,这得益于国家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因为国家已经把标准化作为战略来实施,总书记、总理关于标准化战略都有过重要批示。我们国家的气象标准,跟国际上比,参与度还是比较低的,参与国际标准的意识还不太强。但我们从政策上是非常鼓励及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的先进标准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做好行标、国标的基础上,再推动一下,使更多的气象标准走向国际。

  主持人: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现在在国际上有的时候要采用别的标准,会不会受制于人?

  王志强:标准有强制性标准,也有推荐性标准,总体看,绝大多数是推荐性标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颁布的标准,现在已超过16500多项,都是自愿采用的标准,也就是我们国家所说的推荐性标准,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用。那为什么世界各国、各专业领域都争先采用呢?原因就在于国际标准的采用推进了新技术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是有极大益处的事情,在整个国际制造业、科技界、企业界都发挥了作用,所以大家都愿意采用国际标准。另外,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往往是国际科技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我国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面向全球市场,开阔眼界,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不能搞封闭,而是想怎么能更加主动。有一句话叫“你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主导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鼓励有更多的气象标准能够加入到国际标准的行列,同时也鼓励更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的先进标准。

  宋连春:我补充一点,世界气象组织正在建一个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想办法统一气象仪器的标准。比如说,全球的雷达拼图现在做不出来,原因在于各国雷达的标准不一样,那么,现在世界气象组织打算组织一批专家制定实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制定这样的气象仪器和观测标准。如果说我们国家的标准做得好,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标准。

  我国的气象专家可以积极参与到世界气象组织中,制定全球的标准,当然国外的好标准,我们也要学习、借鉴。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世界标准特别是气象仪器方面,中国应该作出贡献,而且我们有这个能力。如果真正把《规划》实施好,我觉得实现起来完全有可能。


  筹建风能太阳能监测预测标准委员会 风电厂防雷标准正在积极制定中

  主持人:《规划》中提出,优先安排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预报预警与评估方面的标准修订项目,这对我国发展清洁能源有何意义?近期,就如何加快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预报预警与评估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肖子牛:风能、太阳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再生能源。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非常积极的一个计划。但是这方面的标准化稍显滞后,我们要积极推动这项工作,通过标准化建设和贯彻实施,严把观测、评估的质量关,避免盲目建设和投资风险,也可以让社会共享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推动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更快速、健康、有效的发展。

  近期的措施,一方面是积极筹建风能、太阳能监测预测标准委员会,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仪器的标准和规范,我们会组织专家加紧制定和颁布。

  主持人:目前,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有不少风电场由于其地域原因等因素,风电场的风机极易遭遇雷击,请问王司长,目前风电机防雷是否有相应的标准?

  王志强: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看到有相应的标准,但是国内的确有些单位正在组织专家制订风电厂的防雷标准,我们会推动行业专家积极参与进去制定这样的标准。


  《规划》将共享行业之间资源 气象观测应纳入国家统一规范中

  主持人:据我所知,国标委已经批复成立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委员会。作为标委会秘书处挂靠单位,请问宋主任有何规划?

  宋连春:标委会成立得非常及时、必要,任务也非常重,压力也非常大,但是我们有信心把它做好。下一步,我们要把行业内关于气象探测、仪器装备方面的专家组织起来,针对业务上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气象仪器的标准。另外,争取能够使部门标准逐步变成行业标准,并且上升到国家标准。通过标准来引导国家气象装备仪器的研发、生产和供应。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标准委员会形成一些国际标准,为世界的气象标准作出贡献。同时,希望标委会的专家能够参与到世界气象组织正着手组织的环球气象仪器标准的制定中去。

  主持人:《规划》对民航、农垦、船舶、军队、盐业和兵团等行业单位开展气象工作是否具有指导意义?

  王志强:中国气象局作为全国气象的主管机构,它有行业管理的职能。标准对于行业管理而言,既是重要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手段。没有基础,意味着缺乏依据,没有手段,意味着无从下手。所以制定这个《规划》也是为行业管理打基础的,为了更好的协调行业发展,共享行业信息资源。无论是民航、农垦、兵团还是盐业,对气象的观测都应该纳入到国家的统一规范中。当然,可能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或者行业管理的不到位,标准的缺位、漏位,统一性还远远不够,但方向是确定的,那就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和资源集约的原则,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做,尤其对于气象观测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必然会影响到数据的共享。


  • 相关新闻资讯
客服系统